最近小編發現,有不少的學員陷入了工作與學習的兩難中:
“想學的東西太多,而自己的一天就這么點時間,還要經常加班,內心時常焦慮,怎么辦?”
“我知道我該學什么,可是工作實在是太忙了。”
“每天的上班已經夠累了,回家還要學習,自己的精力有限,根本趕不上學習進度。
為什么會有人產生這種焦慮?
因為大家都明白,只有努力學習,才能擁有無限的可能,才能擁有選擇的權利,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可是努力總是困難的,一旦發現自己的學習跟不上進度,就會出現焦慮、不安、甚至于失去了繼續堅持的勇氣
這并不是什么個別現象,有太多太多的人有這種感受了
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先冷靜下來思考,畢竟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是比困難多的。
而在談及這個問題之前,小編想強調一句,努力這種事情本來就是艱難的。因為在大量的重復訓練中,你的精力與時間會被無意義的消耗,很容易陷入到一種自我懷疑中
單純的崇拜努力是反人性的。
大家要明白,人性最本能的驅動方式是趨利避害的,尤其是用盲目的學習來安慰自己,而自己的努力付出卻得不到回報的時候,就更不可能有精力去堅持學習了。
所以面對這種類似的困境,我們要做到的其實就是一個問題:如何保持長時間的高效學習?
上班族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時間不夠——畢竟一天也就24小時,而工作和學習的時間是有沖突的。
所以這樣的難題后該解決呢?
1.保持良好的心態
保持良好的心態是調整學習節奏的前提。
而保持良好的心態,首先得明白你的學習目的。
而堅定你的學習目標的同時,大家要明白,學習的過程是不規則的、動態且有起伏的曲線,所以不用因為今天學的比昨天慢便心態失衡,把握好學習的節奏,固定什么時候做什么事,其他的時間學會放松。
有個著名小提琴家說過,如果你是練習手指,你可以練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練習腦子,你每天能練兩個小時就不錯了。高手的練習每次最多1到1.5小時,每天最多4到5小時。沒人受得了更多。所以要時刻學會放松心情。
2.如何系統的學習
▲知識的吸收是散狀的、跳躍的。而當你將你所學的知識構建一個系統之后,你會發現,內容之間是可拆分的、相互關聯的。
所以可以將知識架構在你的筆記本里(思維導圖)、剩下的模塊自行補充,將碎片化的知識塊進行系統化的處理,從而更加全面的思考。
這里要注意一點,如果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是很難建立起知識架構的,因為你并不知道你所學的知識是用來解決什么問題,便不會針對學習進度進行調整。
▲做好知識結構之后,就要思考怎樣加強記憶了。
這里可以使用間隔式重復回憶法,根據艾賓浩斯記憶周期,學習后,再不斷地重新回憶你剛才記憶的知識,學習效果會大大加強。
而不管你學習了什么東西,輸入了知識之后要記得立刻去輸出,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費曼曾說過:“當你把一個概念用最簡潔的語言讓不會的人也能聽懂,那說明這個知識你已經完全掌握了。”
3.如何克服拖延癥
關于這一點,大家需要給自己正確的心理暗示,最好和有效率的人一起學習,或者努力讓學習更加有儀式感(比如學習前泡一杯茶、插一下花等),遠離誘惑。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在職備考,如何保持工作和學習平衡?”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考研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