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問題:
老師,您好!我本科畢業兩年,今年想考非全日制研究生,聽說市場上很多公司對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偏見,不太認可。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就業遭歧視?這個是真的嗎?
老師解答:
目前,確實存在這種現象。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事實是:17級學生是第一屆非全日制研究生!2020年是市場接觸第一批非全畢業研究生的第一年!從常識上和刻板印象上,很多人對改革后的統招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印象還停留在16年之前的在職研究生的概念上。
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的區別
1、報考條件
全日制:碩士報考者無需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經歷。
非全日制:看院校及專業要求,有的院校的要求和全日制一樣,有的則要求有工作經驗,或者只限往屆生報考。
2、專業選擇
全日制:全國碩士研究生各招生單位均有招生計劃,專業選擇較多,學碩專碩均可填報。
非全日制:主要以專業碩士專業為主,學術型碩士專業也會有少量招生,具體專業招生情況需要參考院校發布的招生專業目錄。
3、學費
全日制:一般專業的學費在8000元左右,不同專業有所不同。
非全日制:學費高于全日制研究生,一般在幾萬元不等。
4、獎勵住宿
全日制:有各種形式的獎助學金,有宿舍可以住。
非全日制:如果是單位委培的,可能會有部分獎學金或者由單位給予報銷學費,如果是自費,則沒有獎助學金。一般沒有宿舍。
5、授位證書
全日制:雙證,有畢業證和學位證。
非全日制:雙證,有畢業證和學位證。其中畢業證書中會明確表明“非全日制”,而學位證是不會標注學習方式的。
6、上課時間
全日制:脫產形式,正常工作日都要上課。
非全日制:上課時間在平時的晚上和周六日。
社會對非全的認可度分析
1.教育部及高校對非全的要求
2017教育部對研究生教育改革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都是12月份統一組織初試,都要經過面試,錄取后同樣的課程內容,同樣的導師,同樣的論文盲審,畢業后拿同樣的雙證。
從教育部政策這個層面,非全和全日制的最大差別是主要面向的招生對象不一樣了,全日制面向脫產學習的人員,非全主要面向在從事其他職業或者社會實踐的人員。
這個傾向在往年不明顯,但今年教育部研招規定中,增加了“原則上招生單位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招收在職定向就業人員”的表述,很多高校也反映很快,在網報過程中就開始執行了,預報名中同濟大學有800多名考生報名不順利就是因為其“非全日制招生專業不接收非定向就業考生”。
從高校方面來看,在積極做招生宣傳工作的同時,也在很用心地推動和引導用人單位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畢業生提供同等的就業機會。
2.就業市場對非全的認可度
有媒體報道稱,近日不少學生反映,有企業在招聘問答環節中直接明確回復“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有的HR更是直接表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區別大了去了,“非全日制=本科生、課程水、混學位”。
很顯然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這不僅是人力資源對人才的評價不夠專業,也折射出社會對非全的一些誤解。
社會對非全的認知肯定會改觀的,這毫無疑問,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但非全的含金量到底值多少,能不能達到和全日制同等的水平,從客觀來說,要看非全碩士教育本身的歷史發展規律,從主觀來說,要靠每一個非全人自身的努力。
溫馨提醒:
我們在討論整體狀況的時候,都不應該忽視個體超越整體的能力和創造性,考全日制和非全的同學都同樣優秀。選擇脫產學習還是在職學習完全是個人的事,這不關乎付出的多少,全日制分數普遍高于非全日制,但在職備考時間本來就少,同時處理好工作和學習也并不容易。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只整理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這個是真的嗎?”的相關內容,如有疑問,可咨詢在線老師!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